笔趣阁h - 历史小说 - 大明第一能臣在线阅读 - 第119章 白话文

第119章 白话文

    宋时小报的出现,完全是那些印书的商人为了赚钱而想出的馊主意,但是也确实是一个创举。

    商人多逐利,天然便带了革新性,但却不可放任商人自流,此乃李洪从后世得来的经验。

    而说回宋时的小报,那些商人为了更多的销量和噱头,上面记载的新闻,五花八门,而且有太多都是一眼便能看出来是胡编乱造出来的。

    且因为写的大多都是所谓‘宫廷秘史’,毕竟封建社会,还有什么噱头比得上皇室宗亲的风流韵事更能让百姓感兴趣呢。

    所以宋时的朝廷多以“撰造浮言”、“乱有传播”等罪名对小报进行查禁。

    但问题是,宋朝可以说是读书人地位最高的时代,虽说小报干的事情不地道,但也是读书人之间的事情,所以即便朝廷大肆打击,那些小报也顶多是被关了一家,换一个马甲重新来过。

    可是当罗贯中听见李洪口中说出‘小报’二字后,顿时脸色一变,急忙说道:“小子,你可莫要犯了失心疯,你当朱元璋这厮是什么人,开国功臣说杀也就杀了,你不会觉得你编排他皇室中人,你爹还能保下你吧!”

    罗贯中话中明显对朱元璋成见颇深,毕竟朱元璋在他眼中便是他自己书中曹cao,尊刘贬曹,已经是罗贯中的一贯主张。

    而且罗贯中似乎对李洪也有了几分提点之意,害怕李洪真有这种想法,因此又劝说道:“别看你爹乃是六公之首,替朱元璋那厮立下过汗马功劳,但说到底,他朱元璋不是个厚道人,真要是惹怒了那厮,说不得就要抄家砍头,我要是你,现在就去劝说你爹,直接把官辞了,何必贪恋权势,学那张良萧何,名垂青史,也算是一桩佳话!“

    李洪听的眼前一亮,偶像不愧是偶像,英雄所见略同,罗贯中竟然也建议李善长辞官。

    只不过李洪现在的想法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了,毕竟李善长现在已经没有了相权,一个大明首辅的虚名,并不会被朱元璋猜忌。

    更何况,眼看着能保命的丹书铁券就要到手了,李善长貌似也没什么辞官的必要,再说,虽然李洪自己以为他还没有见过朱元璋,但是朱元璋对他李家,尤其是他李洪,确实不薄。

    一国的盐务,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交到李洪的手上,李洪很难再对朱元璋有什么意见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些事情也没必要和罗贯中说,所以李洪只是言道:“先生误会了,我说宋时的小报,其意思便是我想要办的邸报,并非官员所看的邸报,而是类似于小报这种专门给民间百姓和读书人看的,并不是我想要编排皇室秘闻。”

    “此话何解?”罗贯中不解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便比如说这应天府,我在这里发行一款邸报,上面将分为几个板块,有关于当今朝廷的时政要闻,也有一些百姓们想要了解的生活信息。”

    “像是这几日淮南大旱,粮商们集体哄抬粮价,就连应天的粮价也上涨了许多,但亦有良心的粮商依旧平价出售,我大可以将有那些粮商的店铺地址写在上面,百姓自会关心。”

    “或有外来务工者,同样也可以通过我的邸报,知道在这应天府中有那些地方招工,又有那一片区域的房价是多少,哪里有吉屋要出租或者出售。”

    罗贯中听的瞪大了眼睛,显然是已经想到了李洪此法的精妙之处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在李洪说完后,便又从怀中取出两张折叠起来写满了字的纸张。

    此时的印刷坊很少有特意在城外建厂的,多是在城里面随便找个带院子的房子就能开起来了,只不过李洪想着一切正规化,所以特意还在酒厂旁建了一个印刷厂。

    印刷厂不像是酒厂,占地不大,而且还有李洪弄出来的基建利器——水泥,所以这小十天过去,印刷厂已经勉强能用了,李洪特意让人打造的铜制凸点印刷机也已经送了进去。

    如今李洪拿出来的这张纸,便是想要发行的报纸样板。

    罗贯中结果报纸,下意识的拆开看,随后便先被李洪大胆却合理的排版给震惊了。

    此时书籍,撰写还是依照着竖行的写法,但李洪看着实在是别扭,且一套报纸撑死两张纸,上面自然所写的内容越多越好,而竖写实在是太占地方,李洪破天荒的以横着方式印刷,算是对现在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做了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
    再看内容,罗贯中的眼睛顿时瞪的更大了,在李洪的要求下,报纸的主编兼职主笔柳清薇,让她放弃一切写文章的想法,纯粹以最直白的方式撰写新闻,通篇大白话。

    白话文运动在后世掀起了了多大的波澜,顽固保守的读书人对这项运动造成了多少阻碍,李洪不是不清楚,此时贸然行来,李洪知道这其中的风险。

    但是李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他办报纸,是想要以媒体掌握舆论同时开启民智,潜移默化的做到自己的目的,所以他的核心目标和客户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,而不是让报纸成为那些读书人的闲时消遣。

    所以李洪自然是要将新闻写的越直白越好,越多人能看懂越好。

    而行文方式,和这大白话的文章,先是给了罗贯中两个不小的冲击,随后他才注意到上面所写的内容。

    两张报纸为一期,正反面都刊印,一张纸可印四个板块,两张便是八个。

    首当其中的便是时政要闻,柳清薇在上面详细的记载了近期一些朝廷动向,比如淮南大旱,朱元璋盛怒之下准备救灾,以及废除了开中制,先以江南也便是直隶地区为试点。

    而左边的板块则是时事新闻,这便是杨宪手下情报组织提供出来的那些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趣事,糗事或是其他。

    背面的两个板块,则是专门给读书人准备的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板块印着一篇苏轼的孤篇,并且还有着柳清薇写的点评和赏析。

    所谓孤篇,便是那种不太为人所知的文章,但是不为人所知,却不代表水平不够。

    古时候的文章流传,一直便是一个大问题,毕竟这时候又没有朋友圈,微博什么的,那位大才写了个什么文章一上传,便有无数人追捧。

    以前的文人书写文章诗作,并非是为了出版刊印后贩卖,而是分为几种形式。

    最多的,大概便是呈示寄赠,最出名的作品大概便是李白的那两首,《赠汪伦》、《沙丘城下寄杜甫》还有孟浩然的《秋登万山寄张武》。

    其二便是投诸名流,简单来说便是许多文人士子,为了获得声誉,顺利及第,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,以显露自己的才华,提高自己的身价。

    再有便是一些酒席上流传开来的文章诗作,有好事者记载下来,便也流传开来。

    可无论是什么方式写出来的文章诗作,只要不是专门为了刊印出版的文章,其后续留存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万里天和的大明第一能臣